“唐探”“飞驰”热度未及预期,华语IP宇宙真是门好生意吗? -

来源:爱看影院iktv8人气:85更新:2025-09-15 21:41:38

三月伊始,影视行业迎来新一轮作品集中登场,其中《飞驰人生热爱篇》与《唐人街探案2》的同步上线,引发业界对IP开发战略的持续关注。尽管市场环境变化莫测,但国内影视公司仍在积极推进其IP宇宙构建计划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
过去十余年,中国影视行业始终围绕“电影宇宙”与“IP宇宙”的构建展开探索,这一商业化路径成为业界持续关注与实践的核心议题。国产影视是否需要打造IP宇宙?距离实现成熟的IP宇宙体系,我们仍面临哪些挑战?自2008年起,这一命题逐渐显现出清晰的阶段性发展轨迹。2008年6月,北美观众在《无敌浩克》的片尾彩蛋中意外邂逅了此前月余间席卷银幕的《钢铁侠》主角——托尼·斯塔克。这一精妙的联动设计,不仅引爆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创作热潮,更在全球影视行业掀起了以“电影宇宙”为核心的叙事革命。

这十年是中国电影推进商业化与工业化进程最为迅猛的十年。在这一背景下,"影视宇宙"逐渐成为创作者们竞相追逐的产业高地。实际上,自2012年国内正式提出"泛娱乐"概念以来,该理论便为影视宇宙的构建提供了底层逻辑:通过打造具备市场号召力的优质IP,不仅能够确保内容开发的确定性,更可拓展影视、综艺、动画等多元形态的联动空间。然而,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却面临诸多挑战,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IP的严苛要求。从商业维度看,需要构建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超级内容品牌,能在前期阶段就建立起观众的情感认同;从内容层面分析,故事必须具备独特的世界观架构,并能塑造多个具有记忆点的群像角色,从而形成多线叙事的协同效应。这种要求与传统系列电影存在本质区别,例如《侏罗纪世界》《速度与激情》等IP衍生内容往往难以维持市场热度,凸显出影视宇宙构建的复杂性。

在制作层面,影视化挑战尤为关键。以美漫类开放式IP为例,同一角色在不同作品中的设定差异极大,要构建一个符合普遍审美的故事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DC拓展宇宙(DCEU)便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——历经十年发展后被迫进行内容重组。即便好莱坞作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电影工业体系,过去十余年间也仅成功打造了一个半IP宇宙。漫威的三阶段作品虽曾创下辉煌,但自2019年起便遭遇观众好感度透支,长期口碑下滑最终导致其陷入财务困境。"怪兽宇宙"虽以压缩成本维持基本盈利,但内容质量欠佳始终难以吸引核心粉丝群体。而"星战"宇宙则沦为小众圈层的自嗨项目,派拉蒙的"黑暗宇宙"更在首部《新木乃伊》票房惨败后彻底终结。商业逻辑看似完整的IP宇宙模式,为何在实践层面始终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?在资本大量介入、疯狂制作大片的华语影视"PPT时代",IP宇宙概念被反复炒作,但实际落地效果却与预期存在显著差距。彼时备受瞩目的"西游记"IP衍生出数十个开发项目,最终却在实际执行中被"鬼吹灯"系列取代,究其原因,或许是制作成本过高限制了其发展,而胡八一的探险故事则更易于控制制作规模。

尽管部分改编作品仍以“胡八一”为名,但当前国内IP开发模式存在明显短板:一方面,多数项目缺乏由单一企业主导的系统性开发;另一方面,资本驱动下的内容创作质量普遍欠佳。制片人肖扬向搜狐娱乐透露,目前IP开发仍以单线程的一锤子买卖为主,影剧联动与IP改编构成主要路径,仅有《鬼吹灯》等少数作品展现出系列剧的开发潜力。他特别指出,《唐人街探案》2020年网剧凭借前八集的“封神”效应实现破圈,即便脱离电影版王宝强、刘昊然的市场影响力,仍能凭借自身品质打造爆款,这一现象标志着IP价值首次被提升至“宇宙”级别。

《飞驰人生》系列似乎正试图通过影版中的车手群像展开更丰富的叙事,网剧《飞驰人生热爱篇》便聚焦于电影主角张弛与第一部中林臻东的人物关系。然而,上线后的数据表现却未能达到预期,这一IP宇宙拓展计划显得收效甚微。截至3月7日,该剧上线首周站内热度尚未突破8000,这一成绩甚至逊色于已完结数月的《南来北往》;而《飞驰人生热爱篇》的最高热度也仅达到6600 ,主要榜单排名难以进入前十。究其原因,核心问题仍在于内容本身。在春节档《飞驰人生2》横扫市场的背景下,这部作品本应是最具市场吸引力的IP衍生剧,却未能有效化解观众对其续作的观望情绪。

首先,《飞驰人生》第一部的剧情缺乏足够的戏剧张力,张弛转型饰演林臻东后的表演更像是一种自我满足式的叙事,整体内容显得平淡且刻意制造冲突;其次,该片未能与观众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结,使得林臻东的经历难以引发共鸣。《唐人街探案》第二部的问题则更为相似,作为一部悬疑题材作品,其故事质量明显下滑,林默篇中两个主线情节均存在大量逻辑漏洞,反而过度依赖夸张的视听冲击力来吸引注意力。

传播受限可能与电影《唐人街探案3》的市场反响存在关联,该片以豆瓣5.3分的成绩落幕,对IP的冲击或许已波及后续开发计划。需要说明的是,"唐探"系列并非源于既有的IP概念,而是在首部作品获得成功后才确立IP发展路线。因此,观众群体更多基于作品本身的质量认可形成,而非深厚的情怀积淀,这导致IP的基本盘尚未稳固。

在IP宇宙构建过程中,核心要素应聚焦于人物群像的深度塑造与叙事体系的有机整合。若在此阶段出现内容质量瑕疵,将直接影响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与情感共鸣,进而削弱整个IP生态的可持续发展。正如行业记者磊磊所言:"这是我们长期发展的薄弱环节。"

从《西游记之大闹天宫》到如今,华语影视IP宇宙始终难以摆脱内容质量制约。这种开发模式本身对创作水准要求极高,但当前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,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。实际上,无论是电影宇宙还是泛娱乐IP,其本质都在探讨同一命题:如何让资本方看到影视投资的确定性与收益预期。

进入21世纪后,随着全球影视行业资本化进程加速,"宇宙"概念逐渐成为更具延展性的开发策略。这种模式最初追求的正是商业价值最大化,正如导演马丁·斯科塞斯将超英电影喻为"主题乐园"。在这样的产业逻辑下,商业营销成为常态操作,而内容达到基本水准反而是难得的惊喜。

行业观察者指出,IP宇宙最核心的考验在于制片人的专业能力。目前在市场上取得初步成效的IP项目,无一不是由具备敏锐洞察力的制片人主导。他们需要精准把控各部作品之间的叙事关联,同时深谙核心粉丝群体的内容期待,这种双重能力才能持续培育IP的深度粉丝群体。

实践表明,缺乏优质内容支撑的IP发展路径难以持久。若仅依赖宣传炒作与视觉效果堆砌,IP的宇宙凝聚力将迅速消退。观众真正关注的是内容本身的价值,商业考量在他们眼中无关紧要,试图通过IP宇宙概念进行营销反而适得其反。华语影视的IP宇宙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,既需要时间沉淀,也需持续努力。对此,肖扬强调:首先,影视公司应具备创作指导能力,突破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局限,从流量思维转向内容驱动,精准把握观众对精神内核的需求;其次,构建IP宇宙必须依赖高水平编剧团队,唯有将核心创作意图有效转化为文本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盲目追求制作速度只会导致内容空洞。想要摘取行业‘明珠’,需等待产业真正成熟。值得期待的是,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突破,华语IP宇宙正迎来新的创作契机。肖扬指出,目前仍处于宇宙构建阶段的项目多聚焦现实题材,涉及悬疑、赛车、探险等领域,但IP宇宙的真正潜力在于幻想类内容。受限于特效技术,华语影视长期难以在成本控制与视觉呈现间取得平衡,这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
随着虚拟拍摄技术的广泛应用和AI视频技术的逐步成熟,中国影视行业正迎来智能化转型的契机。曾被视为神话传说的《山海经》《搜神记》中异兽,或将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视觉化呈现;而《流浪地球》《三体》等科幻作品中宏大的场景,亦能在剧集创作中获得更细腻的质感表达。这种制作能力的突破性跃升,若能在未来数年间实现技术落地,或将为中国IP宇宙的构建注入全新活力。但这一切的前提是,行业内需有足够的创作者愿意深耕叙事艺术,将技术手段与故事内涵有机融合。

最新资讯


统计代码